牌坊石路無野花

   皇恩過後夕陽斜,牌坊石路無野花。三千後宮空房對,不及棠樾一活寡。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牌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為鮑灿坊、慈孝里坊、鮑象賢尚書坊。四座清坊為鮑文齡妻節孝坊、鮑漱芳父子樂善好施坊、鮑父潚節孝戶、鮑運昌孝子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樾牌坊群是皖南牌坊中最有名的一處,村內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樸典雅,無論從前還是從後看,都以忠、孝、節、義為順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奬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 慈孝天下無雙里,衮綉江南第一鄉

            古牌坊周圍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閣、在廣闊的田園風光、秀麗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群成為天然的影視基地。《紅樓夢》,《烟鎖重樓》等三十多部影視名劇在此拍攝。

            在歙縣的棠樾村,明清時外出行商的人頗多,有的成為世襲的官商門第,上交天子   藏镪百萬。他們出巨資在棠樾故里,修造了一系列以巩固宗法制度為目的的建築物,牌坊群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在棠樾村東端通道上,井然有序志地屹立着七座牌坊,拔地而起,古樸典雅,蔚為壯觀,自然地構成牌坊群,使參觀者歎為觀止。

            追溯一下歙縣的歷史,正如《安徽通志》記載的,歙縣 地狹人稠,力耕所出,不人以供、往往仰給四方,這是歷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時期,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他們在揮霍享樂之餘,修祠堂,建園第,重褸宏麗,並在一定程度上資助親友,養老恤貧,以及從事修橋補路等公益事業。棠樾牌坊群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棠樾牌坊群傳承忠孝節義倫理道德,勾勒出徽州文化,是歷史授予黃山的勛音。歷史上,黃山 (徽州) 英才輩出,代不乏人,誕生過李廷、朱熹、畢升、胡開文、王茂荫、戴震、胡適、陶行知、黃賓虹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僅歙縣一地,明清兩代就有524個進士,1531個舉人,父子尚書同胞翰林流譽鄉里,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成為美談;尤其是在這程朱理學的故鄉,婦女受封建的節烈觀念殘害至深,出現過一大批以《儒林外史》中王三姑娘為代表的節婦烈女。舊時代為旌表這些忠孝節義優秀人物,黃山市各地都建有大量的牌坊。這些歷史的陳迹雖屢遭破壞,至今仍有100多座完好地保存着。棠樾牌坊群就是其中的代表。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建築風格混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呵成。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 歙縣青石料為主。 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拔、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也日臻完善。建築專家們認為: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築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

我們在參觀過程中,發現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歷千百年不倒,一座座精心設計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經官批御审,歷代統治者用這一特殊方式來表彰那些在社會中有 貢獻的人,這足以証明歷代都極為重視 精神文明的建設。我在村中的古祠堂里還拍攝到程朱理學先賢朱熹的親筆手迹 以及等字樣,這些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到今天仍有着其現實意義。我們雖然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但也從其中廢墟中尋找出某些有用的樑柱,來支撐我們目前尚末完善的社會體系:比如 ,現代同樣用於要求忠於事業和信仰;比如,同樣希望建立和睦家庭,關愛兒女和孝順父母;比如,我們反對封建時代對婦女的苛嚴,但對於保持貞操貞節者,卻仍被當今世人視作的一種美德;至於,那更是目前社會和官場所缺少而要大力提倡的基本操守了。

安徽歙縣棠樾青石牌坊群不僅給後人留下了豐富文化藝術和建築技術財富,也同樣地留下了精神財富。

 

    皇恩過後夕陽斜,牌坊石路無野花。     

       海外華文媒體留影於棠樾牌坊群       

                先賢朱熹的筆跡

      忠與孝到今天仍其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