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太陽”昇
位於安徽省會合肥市蜀山湖路的《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是1978年成立的,專門研究等離子體物理和核聚變工程技術,承擔著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是中國主要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在2009年安徽舉辦的中博會期間,海外華人傳媒來到了這裡參觀訪問。等子體物理研究所的李建剛所長接待了我們。出生於六十年代的李建剛所長從2001年12月就擔任等離子物理研究所所長,是國際專業委員會主席,主持和領導HT-6M
託卡馬克、HT- 7 超導託卡馬克實驗,發表論文數十篇,擁有多項發明專利。
專家普遍認為核聚變技術面臨著三大難題,一是溫度,核聚變反應需要把氣體加熱到一億度以上的溫度,如何達到是首要難題;二是如何讓氣體不跑掉,超過億度的氣體是不能用任何材料製成的容器盛載,現在的方式是用閉合磁力線組成的“磁籠”來約束,製造出磁籠是第二個難點。而第三個難點是讓核聚變持續進行,就要維持長時間的高溫,以及提高磁籠約束能量的能力。 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科學家發明了“託卡馬克”裝置,並逐漸成為核聚變研究的主流途徑。託卡馬克裝置又稱環流器,是一個由環形封閉磁場組成的磁籠。高溫產生的等離子體就被約束在類似於麵包圈的磁籠中,而製造超強磁場需要綫圈和強大的電流,又因為綫圈有電阻將會在強大電流中發熱燒毀,需要運用超低溫技術讓綫圈產生零電阻的“超導”狀態,實驗方能進行,如此一環扣一環的尖端科技,在當今世上沒有幾個國家能夠掌握。中國比前蘇聯晚四十年才起步,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引進一套小型極向場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但是,中國人奮發圖強,勇攀高峰,到了2006年,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裝置在中國合肥建成。這種比圓截面更有效率的全超導託卡馬克EAST裝置被國際聚變界評價為“聚變工程的非凡業績,是全世界聚變能開發的傑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該重大成果入選2006“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夸父追日憑信念,后羿射日法自然。裂變聚變雙刃劍,禍兮褔倚看明天。” |
|
||
EAST超導縱埸線圈切面模型 摄影:王跃秋/中欧社
|
||
|
||
作者和李所長在“全超導托卡馬克 ”前合照 摄影:張野/澳大利亞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