鳯凰城有過〝唐人街〞 (僑聯通訊)

(張肇鴻報導)九九零年,鳯凰城要興建一所可容體育場及會議廳等綜合性的龐大建築物。當時包括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本埠興建的英端大廈在內,很多樓房都要拆除。在挖掘地基時,發現了許多物品,遂即斷定那是當年華埠居民的遺物或棄物。政府當即發出五萬元的預算來,以供考古專家雇傭工人等項的開支。  這些新發掘的遺物和棄物已經充分說明:在至早期,於鳯凰城市議會(1863)還未成立之前,本城已有了華人。他們在此曾忍受過勞苦,甚至辱駡和迫害,但也與白種人同享過共有的安定和繁榮,換言之,華僑本是鳯凰城的一部份、社團的一份子。事實昭然,無可否認。    

             後來在鳯凰城市立專物館 (PNEBLO GRAND MUSEUM)展出了約三百件舊華埠的遺物,還有約兩千件尚待配湊、膠合、分類、儲存、附加說明等工作。遺物大部份為玻璃瓶、酒瓶、飲料瓶、奶瓶、藥瓶,其古老者可有二百年歷史,皆粗品。磁器有中、英、墨及本州PIMA製品,也見有一件 (不完整)  宋磁又曰青磁 (CELADON) ,或為明代浙江省的龍泉出品,小件如鈕扣、耳飾等,一枚古銅錢,俗稱小制錢,康熙 (1662 - 1722)年造。展館決定不將鴉片煙具加以展出是一明智的決定,也是一件值得華人慶幸的事。             

由於發掘工作,至總發現而加以斷定:當年的華埠座落在第一街至第三街之間,南北則以麥地森(MADISON)與捷弗森(JAFFERSON)為界,是今日、更是當年鳯凰城的中心區及繁華地帶。在一八九零年初,本城華埠人數已逾二百。至一八九二年,澎湃的反華運動起於民間,輿論界予以附會。 民間反華的原因:(1)苦力多於知識份子;(2)吸食鴉片;(3)設地下賭局;(4)將積薪送回自己的國家;(5)不肯與異族往來與合作。由於被迫害,華埠是否於此時解體﹖

到了上世紀初葉,華埠重興。在一九一零年初期,鳯凰城三大飯店設於華埠:中式、英式、法式且皆為華人所營。地下鴉片煙館至少為四家,癮君子各民族皆有,故華埠重呈繁榮之象。三十年代前,華埠約有三百人。當年華埠被譏為納污藏詬之區,故為警方時常搜查的對象,並殃及住戶。不堪其援與潔身自愛的華人紛紛遷出華埠。華埠是否在此時作第二次解體﹖       

          目前仍待解答的問題是,華埠何時解體﹖是何因才被放棄了﹖在事實的背後又蘊藏著多少血淚﹖                                                                                                                                  又根據斐匿僑社華人歷史,早在七、八十年前,余氏家族中的余康中先生就經營過一間《花旗餐館》,餐館位於市區繁華的中央街 (Central),是當其時極少數的中式餐館之一。余先生學貫中英,經營有方,與當時的政商關係良好,不少初到埠的余氏宗親被收留工作或得其幫助。另外,六十多年前的鳳凰城僑社已經開辦起了中文學校,從廣東嶺南大學畢業移民來美的余子春先生還擔任起中文學校校長,從留下的相片可看到當時的老師和學生已有数十人之多,可知當其時凰鳳城已有一定數量的華人。

            凰鳳城華人和本地〝唐人街〞的歷史,值得我們繼續發掘和充實。

             (本文根據曲拯民先生文章及有關資料整理 )